Noise, a Smooth Feedback
日常鋪展,習慣如霧,
雜訊流竄,貼附日常表層。
視線佔領,破碎的文字,
無聲交換,一場潛伏的對話。
我們依序前行,
片段文字閃爍,如流動字幕,
腦海複誦,聲音折疊成影,
身體輕微震動,成為共鳴的器皿。
宣告掠過空氣,等待回音,
然後——
在時間罅隙中,擦肩而過。
在台灣的街頭,服飾上的外語標語無所不在。它們有時是完整的語句,有時是不流暢的片語,甚至只是裝飾性的符號。這些標語究竟仍在傳遞訊息,還是已經淪為一種「異國感」的符號消費?當語言被印製在衣物上、脫離原始語境,它是否還具有可讀性,還是已轉化為純粹的視覺元素?
西方語言滲透亞洲的日常景觀,構築出一種獨特的視覺風景。在這樣的語境中,文字與圖像的界線開始崩解。圖像通常被視為直觀,而文字則依賴翻譯與理解,但當語言失去可讀性,它究竟仍是語言,還是已經變成另一種視覺符號?這種曖昧的狀態,使得服飾標語遊走於語言與圖像之間,既可讀,又不可讀,成為一種模糊且不穩定的視覺訊號。
這些標語像流動的字幕,在社會與環境中游移。當我們無法理解其語言時,它們成為一種象徵,代表異國風情或現代感;當我們能讀懂時,它們則轉變為可傳遞的訊息,卻往往需要翻譯來補足意義的缺口。這種處於語言與非語言之間的中介狀態,使得服飾標語既是一種語言,也是一種去語意化的視覺表現。
然而,如果這些標語只是符號,無需被理解,為何我仍試圖解讀?這種看似矛盾的行為,正是創作的一部分。我並非要還原語言的原意,而是在觀看與閱讀之間游移,探索語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轉化為符號,以及我們如何在支離破碎的訊號中,努力尋找意義。
我的創作試圖回應這種語言的不穩定性。我透過收集、等待、重組與拼貼這些外語標語,即便語句殘缺、斷裂,我仍試圖拼湊出一種新的敘事與對話。這些拼貼既像是對西方語境的擬仿,也是一種介於可讀與不可讀之間的虛構描述。或許,在這些破碎的文字之下,隱藏著一種回應——回應我對於自身處境與環境的理解渴望。
Noise, a Smooth Feedback- Noise
2023
Digital print
Variable


